新華社宜昌5月31日電(記者梁建強 李思遠)“五月端陽弔屈公,楚荊大地古今隆。重溫《橘頌》如聖火,品讀《離騷》似彩虹……”5月30日,素有“中國第一農民詩社”之稱的三閭騷壇詩社在湖北秭歸舉辦端午詩會,農民詩人黃家兆吟唱一首《弔屈公》,贏得陣陣喝彩。
      秭歸是偉大愛國詩人屈原的故里。多年來,得益於濃郁的詩歌文化氛圍,秭歸各類詩會、詩歌大賽等活動眾多,民間詩歌力量興盛,眾多詩社先後成立。目前,全縣已有九歌、涉江、桔頌、蘭蕙、天問等詩社20多個,會員1000多人。
      詩社成員不少是“泥腿子”出身的農民,白天拿鋤勤耕作,晚上握筆寫春秋,成為屈原故里的“特色景觀”,其詩作內容多為紀念屈原、抒寫生活感悟。76歲高齡的農民詩人梅大敏1990年開始寫詩,目前已公開發表詩作200餘篇。他告訴記者,在秭歸,寫詩已成為眾多百姓生活的一部分,不少未加入詩社的農民,也熱衷於詩歌創作。
      明清時期成立、被譽為“中國第一農民詩社”的三閭騷壇詩社,從社長到社員,多為農民,並長期保持吟唱詩詞、創作古體詩詞的傳統。社長黃瓊來自屈原鎮屈原村,他說,在秭歸,詩是一種信仰、一種榮耀,許多社員寧可不打工掙錢,也要參加每年端午、中秋兩次活動詩會,詩歌成為不少農民與外界交流的媒介。
      “生活在屈原故里,自然要懂些詩歌才好。”2012年成立的夕陽紅詩社,每季度都會舉辦詩歌朗誦會、出版社刊。詩社理事夏更久告訴記者,他是一名數學教師,因為身邊的朋友、同事大都喜歡詩歌創作,他也深受影響加入詩社。
      每年端午節,都是秭歸農民詩人們最珍視的日子。詩會常與屈原公祭儀式同時進行,敬香、燒紙錢等儀式之後,社員們相聚在天井亭院,比文賽詩,懷念屈原,時常吟詩到夕陽西斜,大家才依依惜別。
      “只有讓詩歌融入火熱的現實生活,詩歌才會釋放出迷人的藝術魅力,才能促進詩歌事業繁榮。”說起秭歸民間詩歌之盛,縣文聯主席周凌雲欣喜不已。
      近年來,政府部門的大力扶持促進了詩歌繁榮。1984年至今,縣政府每年投入經費扶持詩社活動、詩集出版,已整理歸檔的明清騷壇詩作遺存近千首,近現代騷壇詩作近萬首。
      隨著騷壇詩社和新興詩社影響力不斷擴大,依托每年的騷壇詩會,秭歸開展了一系列詩歌活動,並將一年一度的端午詩會打造成全國性詩歌賽事,吸引了餘光中、流沙河、鄭愁予等知名詩人參與。2004年7月,“中國詩歌萬里行”在秭歸啟動,拉開了一場全國性詩歌活動序幕。2007年以來連續舉辦三屆“屈原杯”全國詩歌大賽。秭歸被授予“中國詩歌之鄉”,並與中國詩歌學會共同設立“屈原詩歌獎”。
      中國詩歌協學會副會長曾凡華說:“宜昌秭歸是屈原故里,也是中國詩歌之鄉,屈原遺風已植入他們的骨髓。”
      “勞動會激發創作靈感,古往今來,許多優秀詩歌是在勞動中創造的。”臺灣著名詩人鄭愁予說,秭歸的詩歌興盛景象表明,“中國詩歌之鄉”的美譽實至名歸,秭歸是高潔屈鄉,宜昌乃天海詩都。  (原標題:屈原故里宜昌秭歸:詩是一種生活方式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ed11edocw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